迥異的喪葬習(xí)俗——鄂西北喪禮流程651-鎬京骨灰公墓
,喪葬禮俗植根于古代靈魂不滅的觀念,認(rèn)為人死后要到陰間*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親人,在另一個*得到幸福與安寧,并且保佑家人興旺發(fā)達,為此盡可能對治喪和送葬大操大辦,厚葬重殮,事死如事生,并求排場,民間俗稱"辦白事"。人們對喪葬禮所需竭盡全力,甚至傾家蕩產(chǎn),同時,喪葬禮俗儀規(guī)繁縟,貧富差異十分明顯,成為富商大
賈和官宦人家賭豪競奢的一種形式。其傳承軌跡,實際上是隨著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和人們經(jīng)濟能力和思想觀念的不斷變化而發(fā)展變化的,在傳承過程中,由繁縟到簡單、再由簡單復(fù)歸繁縟的發(fā)展過程,并根據(jù)自身需要,推衍了舊有的禮俗儀規(guī)。
【墳地】
士葬首先需要的是墳地,舊時,漢族多采用,城市一般人家都有自己的祖墳,即私人墓地,墳地的選擇是由陰陽先生根據(jù)八卦的陰陽五行釋定“fs寶地" ,俗稱"相陰宅" .那時,凡是能夠買得起地的人家都盡可能購置墳地,為的是讓自己的祖宗安生,民間普遍認(rèn)為亡者以“入為安" ,那些赤貧之家無力購地,死后多葬于荒郊,俗稱為"君葬崗子”
埋葬的排列方法有二:一是一字葬;一是人字葬,一字葬即平面拉開,中間為家族之長即老大,左右分單雙依次為老二、老三、老四、老五等。晚輩則排在第二行,次第如第一行;人字葬是一種金字塔形排列,第一排正中為族長,余者左右排列如一字葬,晚輩亦是排在下一層,以輩分下推。
【茶房】
人死,稱"逝世"、"謝世" ,俗稱"倒頭”. "過去了"等等,人將死或死后,家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東門外的天后宮去請茶師傅,茶師傅是專門幫助人們料理紅白喜事的人,也稱"紫房",舊時的天后宮內(nèi)有一殿,專做茶房的辦公室,內(nèi)有幾個負責(zé)人,各自帶有幾個徒弟,這些人專司并包攬了市內(nèi)城市居民的紅白事,按城區(qū)劃分若干片,分別負責(zé)各片的紅白事,只要接到死者家屬來送信兒,就會根據(jù)地域分工馬上工作,即通知杠房、棚捕,賃貨鋪,扎彩作乃至酒席處等相關(guān)行業(yè)為死者準(zhǔn)備治喪用具,并進入死者家中幫助料理喪事,直至下葬為止。
【換裝裹】
茶房進入死者家的第一件事是為死者“換裝裹",即為死人換上*衣,這時,要先為死者酒精或清水沐浴,擦拭身體,絞臉,梳頭(男性要剃頭,只剃前不剃后,俗稱“留后),修正遺客,最后換上*衣,*衣在檔次現(xiàn)格上懸殊極大,一般的是有棉襖棉褲,外套長抱1件,男戴風(fēng)或平頂瓜皮帽,女戴護白披肩的風(fēng)帽,俗稱"觀音斗"。布襪淺鞋(鞋底或繡或畫花圖案),另有黃色硬胎元寶型、腳枕1個,不可少的為黃色褥單和自色蓋單,伯稱“鋪金蓋銀",白布單又你"蒙臉被" ,稍好一些的*衣是男裝可套馬褂,女裝可著明朝服飾,外罩對襟大領(lǐng)氅衣。"鋪金著很" ,外加天藍色或紅色繡游龍戲風(fēng)或八仙及飾有海水江芽,紅日出水國案的被褥,俗稱"海褥海被"。
最高級者,只裝袍外穿清裝官氅補褂,戴清裝官帽。女裝在裙氅外套霞帔,,戴風(fēng)冠。*衣的高低規(guī)格還在于原料做工,考究者多用上等綢料,圖案多為"秀"、牡丹". "仙鶴”龍園”等,并綴以珠寶,極盡豪華奢侈,凡外面套的袍、群、霞帔、鞋等*衣都須到專門的*衣店買現(xiàn)成的,而里面的衣搬都是自家縫制。
【停尸]
換好裝裹后,要請畫師為死者畫像,用以布置靈堂,杠房人抬來"床板兒",也就是靈床,亦稱“逍遙床,將死者安置在床板兒上停靈,死者停靈要頭對屋門,并在頭前設(shè)一小供桌,點上燜燈,擺上水果.
【報喪】
尸體安放停當(dāng),家屬要進行兩方面的報喪儀式,一是在宅院門口站"門報兒”、“銘旌”,懸掛"楮錢紙" ,立"幡桿" ;二是由孝子執(zhí)“六子”(報喪帖子)到親友家報喪.門報兒相當(dāng)子告示,長約30厘米,寬約10厘米,白紙黑字,貼于宅院門口,上寫有“怒報不周,或“怒不遍訃"四個大字,右下為“*宅之喪”四個小字。
【銘旌】
也叫"殃榜" (語),常貼在門報兒旁邊,一般用長幅布帛書寫,也有的寫在木牌(可到賃貨鋪租賃)上立于影壁前,木牌有木架,底都有座,牌子為約競80厘米、高厘米的長方形,兩邊為云字頭.銘旌上一般寫有死者姓名、字、號、官職及生卒年月日,多由陰陽先生撰寫,楮錢紙,是一種用白紙剪扎成的長條穗狀紙錢,男性死者在紙穗末端剪成凸字形,女性則剪成凹字形,懸掛在門報兒下,但若是租賃別人房產(chǎn),則只能豎于門框旁,不得懸掛。 楮錢紙是根據(jù)死者年齡一年一條紙錢,成殮完畢必須燒掉
【縫孝衣】
孝衣的穿戴規(guī)矩很多,如嫡親子女、媳、孫、孫娘等為"重孝” ,內(nèi)穿白粗布褲襟、白粗布腿帶,外罩斜襟孝袍,再外面穿一襲對稱無抽過膝搭伴,腰系孝帶,孝子要戴一把抓平頂儒中外帶麻冠,側(cè)綴麻絡(luò),俗稱"扎肚子" ,即“梁冠",其上所用麻有單雙得之分,若父母雙亡則要用兩根麻纏繞,女人則一律頭戴用白布折成2寸寬的布帶,圍在頭上腦后交叉,用白布裏銅錢以發(fā)卡卡住,下端搭至腰間,俗稱"箍子" ,孝鞋是在普通鞋上罩上本白布,后跟縫紅布條,俗稱“孝子鞋” ,一般從梁冠和腰帶上即可分辨親疏關(guān)系。
此外,從孝服的顏色和披麻的粗細也可分辨親疏關(guān)系,嫡親孝男孝女的孝服為本白色,女婿及其他非嫡親的孝服為漂白色;孫子輩的要在孝服上戴紅錢球,俗稱纓兒".孫子(女)戴在正中,而外孫(女)則戴在偏側(cè),以區(qū)分關(guān)系,此外,長子,長孫早夭或因故不在家,他們的孝帽則要置于供桌右角,對前來的吊唁者要給約四五尺白布一幅,謂之“址孝” .孝衣的縫制雖然簡單,但講究頗多,縫頭在外,不包邊,不釘扣子,以寬大為主,若父母雙亡,用雙線縫制,帶子也得齊頭;若只一方亡故,則要縫單線,幫子長細不齊。
【搭靈棚】
是在死者家庭院內(nèi),用木樁、葦席、杉籬等臨時搭制的棚子(若在屋內(nèi),則稱"靈堂" ),靈棚的樣式大同小異,亡男搭正八字形,前寬24尺,后寬8尺,頂棚一律高12尺開天窗,兩邊擺屏風(fēng),上面畫“游龍戲風(fēng)", "八仙過海"、 "老要戲頑童-等彩畫。此外,靈棚四周用黑、白布做的花球裝飾,兩側(cè)供掛挽聯(lián)。
【扎彩】
扎彩是一種用紙和竹劈子扎制的隨葬品.從事這一手工藝的作坊被稱作“扎彩”,作其可根據(jù)需要扎制各種造型的扎彩,其中包括馬、牛、車、練、箱、柜、金山、銀山、童男、童女、開路鬼等。
扎彩的行當(dāng)在20世紀(jì)50年代后曾一度消亡,從80年代始,這種風(fēng)俗又悄然而至,扎彩的造型除仿傳統(tǒng)外,又出現(xiàn)很多現(xiàn)代化用品的扎制,如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組合家具、沙發(fā)、汽車、洋房別墅應(yīng)有盡有。
【成殮】
也稱“入險” ,是將死者抬入棺木的儀式.一般在人死后第三天舉行(若第三日不吉,便不計死亡當(dāng)日,而視第四日為第三日),屆時,死者的親朋好友、侄男望女都前來與死者見上最后一面.入殮前的準(zhǔn)備工作相當(dāng)繁瑣。
出殯前一天夜里,全家及親友守靈不睡,謂之"伴宿".從停靈到出殯的時間各家不同,一般依財力而定。最長的停靈于"七七”即49天后下葬;貧窮市民人家,入險后就擇日清晨抬往墳地下葬,叫“起五更抬”。
出殯時間有早、晚兩種,早殯在上午10點以前,目的是省錢;晚殯則在10點以后,要招待親朋,擺設(shè)酒席飯菜,因此開銷較大,一般能晾杠的家庭都出晚殯,出殯時間由陰陽生擇定,出殯前一小時(通常在午時)要由武官主持祭門儀式,既請與自家有交誼且官職顯赫有影響的武官站在茶房鋪好的紅地毯上,在門外大聲吆喝一番,并在馬路上朝門上看,放鐵炮(后改鞭炮) 6響祭門,此時,僧、道通經(jīng),吹鼓手也隨之在陰陽生指揮下奏樂,孝子跪于門里過道兒燒一張門神紙,武官祭門的目的是請門神爺放鬼魂出去,否則棺材動不了,鬼也出不去,武官祭門與文官點主一樣受尊重,死者家屬也要派專人用車接送,事畢同樣送去一桌酒席致謝。
起靈前,要將棺木的材頭釘釘死,釘時,孝子要喊“躲釘” ,死者家人要用掃帚、,細布等輕掃、經(jīng)拭棺材,謂之"掃材主” ,這時茶房要讓全家人高喊"留財"取諧音之吉,以祈求死者把財產(chǎn),財運留傳給后人, 起靈時要放輝炮,死者次子將架在棺材下的凳子踹翻,并用柴禾棒將事先備好的一小陶罐擊碎,名日“摔勞盆" (現(xiàn)今是將瓷碗摔碎,越碎越好),留在家里的親友,把貼在宅門口的門報兒撕下。
【燒七】
在死者倒頭后直至出殯前,家人要每日早、午,晚3次焚香燒紙、祭奠,稱之"早奠、午奠、晚奠”
朔望舉行隆重祭奠,謂之“殷奠”。死者停靈期間,以七日為一期(七)按七誦經(jīng)超度亡靈,并做家祭,焚化紙錢俗稱“作七",燒七時,閨女要"送箱子“燒包子",箱子即扎彩,包子是用白紙疊成方形,用剪子剪成連綴不斷的紙串,死者有幾個閨女燒幾個包子,而且每“七"每人都要增加。
文章來源:網(wǎng)絡(luò) | 更新日期:2023-05-29 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