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喪葬從舊的傳統(tǒng)到現(xiàn)在,漢族喪葬儀式有哪些改變-臨潼驪山骨灰墓園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tǒng)是講究重殮厚葬,并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殮?!皻殹钡膬x式分為小殮和大殮。小殮是給尸體裹上衣衾,大殮是把尸體裝進棺材。棺材要盡量做得好,有的富貴人家是用珍貴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還要油漆彩畫。辦喪事要隆重,舉行數(shù)日甚至十幾日的吊唁祭奠活動,還要請和尚道士念經(jīng),為的是讓死者的靈魂早日升天。
風俗簡介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tǒng)是講究重殮厚葬,并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殮?!皻殹钡膬x式分為小殮和大殮。小殮是給尸體裹上衣衾,大殮是把尸體裝進 棺材。棺材要盡量做得好,有的富貴人家是用珍貴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還要油漆彩畫。辦 喪事要隆重,舉行數(shù)日甚至十幾日的吊唁祭奠活動,還要請和尚道士念經(jīng),為的是讓死者的靈魂早日升天。
風俗內容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xiàn)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挽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挽歌詩》三首。后世的挽聯(lián)、挽幛就是從古代的挽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guī)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guī)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都t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shù)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jīng),出殯時的隊伍“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后,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 ,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适缕陂g,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xiàn)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
解放前,老人病重期間,子女將“*材”(棺材)、“*衣”(裝老衣服)準備齊全。在病人彌留之際,穿好*衣,抬到外屋地中間搭好的木板床上,子女守在身邊為其送終。咽氣后,臉蒙燒紙,將小碟壓在胸前,口內放上“壓口錢”,雙腳綁上麻繩或紅線。死者頭頂點“長明燈”,靈床前設供,上擺供菜饅頭,床前置瓦盆,燒紙箔。死者子女穿白孝服、系孝帶、戴孝帽,先到地廟去“報廟”,接著到各親友家去送信“報喪”。一般情況下,亡人停放3天。有錢人家搭經(jīng)棚,掛“經(jīng)圖”,請僧道在靈前唪經(jīng)。準備各種“紙活”(花卉、家具、人、馬等)為喪者殉葬。出殯時,抬棺材人數(shù)不等,一般16~32人,儀仗用品,儀仗隊大小,形式繁簡因家庭經(jīng)濟狀況和本人地位而異。出殯途中舉行“路祭”,邊走邊撒“紙錢”(稱買路錢)。安葬后,燒掉亡人用過的枕頭和衣物及各種“紙活”,請“陰陽先生”“畫符”、撒五谷糧“靖宅”。葬后3日“圓墳”,之后每7天去墳前繞紙設祭1次,連續(xù)7次稱“燒七”,其中“五七”比較隆重。再后“燒百日”、“燒周年”(共3次)。
3年后每屆清明節(jié)、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去墳前祭掃志哀。
貧窮老人病故后,裝老衣裳、棺材、喪葬儀式簡單,遺體多埋在義地里。
新中國成立后,破除迷信,喪事從簡,但仍襲燒紙、送葬、祭墳等舊俗。建火葬場后,城鎮(zhèn)及農村部分地區(qū)廢除。葬禮儀式改變?yōu)闉樗勒咚屯炻?lián)、花圈。向死者遺體告別或開追悼會,以示悼念。
文章來源:網(wǎng)絡 | 更新日期:2023-05-09 16:33